
你敢信?一趟免费的看房之旅,竟让一位年近七旬、大字不识的老人,稀里糊涂掏出20万定金,背上了可能的购房债务!在我们印象里,买房这么大的事儿,都得全家反复商量、谨慎决策,可现实却给我们上演了如此荒诞的一幕,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陷阱?免费“馅饼”变天价“陷阱”在金华武义的一个普通村落里,臧大伯平日帮女儿带带孩子,生活平淡。某天,几个热情的营销人员找上门,打着“免费看房,专车接送”的旗号,邀请他去杭州看房。想想闲着也是闲着,还能免费去大城市转转,臧大伯没多想就上了车。谁能料到,这一去就掉进了精心设计的圈套。商务车一路疾驰,把老人带到了杭州三墩的湖滨居展示中心。营销人员领着臧大伯看了一套样板间,精美奢华的装修让老人看花了眼。可他们给老人签的合同,却是另一套房子,而且压根没给老人解释合同内容。要知道,臧大伯小学没毕业,六十多岁的人了,除了自己名字,几乎不识字,智能手机更是一窍不通。“来,大叔,签个字就行,这五千块定金要是您不喜欢房子,随时退!”在营销人员的哄骗下,臧大伯颤抖着签下自己的名字。紧接着,对方又以“查看银行卡余额”为由,拿走老人的银行卡,刷走了20万!可怜的臧大伯,连扣款短信来了都看不懂,还以为只是看个余额。迷雾重重的购房合同等家人发现时,臧大伯这才知道自己闯了“大祸”。仔细一看合同,更是疑点重重。这房子规划批建写的是科教用地,却被当作商品房售卖;合同上每平米34165.18元的单价,对比二手房平台上同户型最低一万二的挂牌价,简直是天价;更离谱的是,项目公示明确销售对象是浙江大学科研人员或特定企业员工,臧大伯这样的普通老人,根本不在销售范围内!家人赶忙联系销售方协商,得到的却是一句冷冰冰的“走法律程序”。售楼处工作人员态度敷衍,销售经理电话不接、拒绝采访,一句“自己处理”就想把事情推得一干二净。谁该为老人的“糊涂账”买单?说实话,类似这样坑害老人的购房陷阱,绝不是个例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,老年群体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“潜力股”,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、信息获取能力弱,成了不法商家眼中的“肥肉”。当这些缺乏专业知识的老人,碰上花样百出的营销套路,又有多少人能全身而退?这背后,暴露出的是房地产销售市场的监管漏洞。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利,毫无底线地诱导、欺骗消费者,而相关的惩处力度却远远不够,违法成本低,导致乱象屡禁不止。同时,家庭对老人的关心也至关重要。如果家人平时能多和老人沟通,普及些消费防骗知识,或许这样的悲剧就能避免。从臧大伯的遭遇不难看出,保护老年人的消费权益,已经刻不容缓。这不仅需要政府加强监管,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加大对违规销售行为的打击力度;也需要家庭成员多花些时间陪伴老人,帮他们把好消费关;更需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,共同为老人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,别再让他们成为消费陷阱里的“待宰羔羊” 。